ag体育官网国际中新網1月14日電國家航天局秘書長李國平14日表示,中國的空間站目前正在建設過程當中,預計到2022年前后建成,歡迎各國有這方面意愿的科學家參與中國空間站的試驗工作。資料圖:中國空間站“天宮”核心艙(工藝驗證艙)。中新社記者陳驥旻攝 1月14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有關情況。會上有記者問:中國空間站未來是否會代替國際空間站? 關于空間站問題,李國平介紹,中國的空間站目前正在建設過程當中,預計到2022年前后建成中國的空間站。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和空間站建設過程當中,我們先后與俄羅斯、德國、法國、歐空局等多個國家和組織開展了載人航天探測方面的合作。 李國平表示,后續我們希望在空間站建設過程中,希望在設備研制、空間應用、航天員培訓、航天醫學等方面開展國際合作交流。 李國平介紹,特別是在2018年5月,聯合國外空司同中國政府一起對外宣布,我們邀請世界各國積極參與利用中國的空間站來開展艙內外搭載的相關試驗工作,這項工作在正常進行過程中,歡迎各國有這方面意愿的科學家參與中國空間站的試驗工作。
(東西問)孫博陽:虎年說虎,地球上的老虎是怎么來的? 中新社北京2月1日電題:虎年說虎,地球上的老虎是怎么來的? ——專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青年科學家孫博陽 中新社記者孫自法 2022年2月1日是中國農歷壬寅年大年初一,也是中國傳統十二生肖年之一的虎年第一天。2022年1月31日,南京街頭巷尾處處洋溢著濃濃的節日氛圍,街頭的“老虎”栩栩如生。中新社記者泱波攝 地球上老虎這個物種是怎么來的?它在漫長演化過程中和哪些動物物種間演繹過“愛恨情仇”?現生老虎還有哪些?種群數量有多少?華南虎、東北虎等生存現狀如何?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青年科學家孫博陽副研究員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解讀老虎起源演化之謎。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根據目前研究,老虎在地球上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什么時候?它在分類演化過程中和哪些動物物種有關聯? 孫博陽:虎在分類學上屬于哺乳動物、真獸亞綱、食肉目、貓型亞目、貓科、豹亞科、豹屬、虎種。我們平時常見的哺乳動物,包括馬、牛、羊、狗、貓、老虎以及人類自己,都屬于真獸亞綱。有意思的是,鬣狗長得像狗,名字里也有狗,但鬣狗和老虎的關系卻比它們和狗的關系近得多。現存食肉目分為貓型亞目、犬型亞目和鰭足亞目。鬣狗和老虎同屬貓型亞目,狗則屬于犬型亞目。 哺乳動物可稱得上是脊椎動物中最高級者,但它的起源并不晚,在三疊紀(距今約2.5億年-2億年)時期,哺乳動物和恐龍幾乎同時起源。 相對來說,老虎所屬貓科的演化歷史比較清晰,最早的貓科動物叫做原貓,大約3000萬年前出現于歐洲;約2000萬年前,貓科動物分化出假貓和柱貓,柱貓形成貓科動物現存的兩個亞科豹亞科和貓亞科;豹亞科包括如今幾乎所有處于食物鏈頂端的大型貓科動物,又分為云豹屬和豹屬兩個屬;地球上還能看到的豹屬動物有雪豹、老虎、美洲豹、花豹和獅子,其中,老虎和雪豹親緣關系最近。2022年1月29日,武漢九峰森林動物園里,兩只東北虎在嬉戲打鬧。中新社記者張暢攝 中新社記者:虎年說虎,人們通過影視劇對已滅絕的劍齒虎也有所了解,劍齒虎和老虎之間有什么關系? 孫博陽:前面說過,貓科動物分化出假貓和柱貓,假貓后來發展出了哺乳動物演化史上最傳奇的動物之一劍齒虎。劍齒虎是中文譯名,因為早期的劍齒虎全都是酷似老虎的高大威猛、張牙舞爪的形象。 不過,根據科學的分類和演化研究結果,劍齒虎和老虎的親緣關系較遠,它們屬于貓科里單獨的一個亞科,即劍齒虎亞科。大約2000萬年前,劍齒虎亞科就和所有現代的貓科動物走上不同的演化道路。這方面的“誤解”,和鬣狗非狗、犀牛非牛、河馬不是馬等情況都基本相似。 總的來說,劍齒虎亞科因其上犬齒非常扁平像劍一樣而得名,而老虎的犬齒也十分發達,但是呈形狀完全不同的圓錐狀。 距今1萬年左右,氣候轉暖,大片開闊草原逐漸變為沼澤和林地,大型動物數量急劇減少時,在力量和敏捷之間取得最優平衡的豹亞科在捕獵方面占據絕對優勢。最終,劍齒虎被曾經共存幾百萬年的昔日伙伴老虎、豹子、獅子等永遠趕出歷史舞臺。 中新社記者:現有研究表明,豹亞科豹屬的老虎只生活在亞洲,從演化角度分析,出現這種情況的可能原因有哪些? 孫博陽:豹亞科中的老虎和雪豹自起源以來一直僅分布于亞洲,老虎為什么沒有走出過亞洲?通過現有對老虎的化石記錄和分子演化的研究,在二三百萬年前,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趨勢是變干變冷,開闊草原環境擴張,林地相應有所縮減。而老虎是叢林動物,很有可能它在亞洲起源之初便是如此,因此,它在向西擴散時,很可能無法穿越干旱的中東地區到達非洲甚至歐洲。 在十幾萬年前,全球處于末次冰期之中,也就是俗稱的冰河時期,電影《冰河世紀》所表現的就是這一時期發生的故事。當時,東起北美阿拉斯加、西至愛爾蘭是被稱作猛犸象草原的一整片遼闊大草原,高度適應開闊地環境的獅子,以及對林地和草原皆可適應的花豹,在這片大草原上得以廣泛分布。而適應叢林生活的老虎,隨著叢林的進一步縮小,也就更加無法再遷徙擴張。 學界還有人提出一種更有意思的說法稱,由于非洲是人類的起源之地,生活在非洲的豹亞科動物如獅子和花豹,從很早開始就掌握和人類打交道的方法,在之后人類走出非洲,向全世界擴散時,它們也可以毫無壓力地進行擴散;老虎、雪豹等原本生活在亞洲和歐洲的大部分動物從來沒有接觸過人類,在人類突如其來的擴張之下措手不及,受到壓制而難以大規模發展,也就難以擴散。 中新社記者:在東方文化中,老虎是百獸之王,其額頭上“王”字形花紋就是最醒目的標識,“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等俗語也是佐證,而在西方,獸王是兇猛的獅子,動畫電影《獅子王》更是將這一認知傳播到世界各地。老虎和獅子,究竟誰是獸王? 孫博陽:若問誰才是百獸之王,恐怕答案并不統一。猛獸愛好者們討論最熱烈的問題之一就是老虎和獅子實打實地打一架看誰能贏,但這在現實中幾乎不可能,因為老虎和獅子生活在不同的棲息地,前者生活在叢林環境,后者生活在開闊草原環境。如果必須加以區別的話,老虎可稱“叢林之王”,獅子則是“草原之王”。2020年,孫博陽在山西保德野外考察時探洞。中新社發受訪者供圖 老虎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是絕對的百獸之王,而獅子在西方文化中摘得獸王之冠也毫無爭議,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兩者的分布問題:老虎自起源至今一直沒有走出過亞洲,歷史時期,老虎在中國的分布廣泛,數量也不少,是人們最常見的大型猛獸。相比之下,獅子在中國幾乎沒有自然分布,古代中國人極少有機會能見到真正的獅子。而獅子在古代西方文明高度繁榮的中東和北非等地都有過分布,因此西方人見到獅子的機會遠遠超過老虎。 另一個原因,虎、獅這兩種動物的社會行為不同。老虎是一種獨居性動物,中國有句俗話叫山無二虎,通常在一片山林區域內只能見到一只老虎。獅子則是群居性動物,其亞種南部非洲獅的一個獅群可達12-16只獅子,獅群由一只最強壯的雄獅作為首領,如同人類的國王。此外,獅子是貓科動物中唯一雌雄雙態的動物,雄獅長著一圈威武的鬃毛,像是它們獨特的王冠,這種現象令西方人直接將獅子視為王權和男權的象征,例如,在英國金雀花王朝時期,戰功卓著的國王理查一世也被稱為獅心王理查。 中新社記者:虎年來臨之際,公眾最關心的還是老虎在亞洲歷經幾百萬年演化,發展出哪些種類?現生老虎生存狀況怎樣?師氏虎化石后續研究有何計劃? 孫博陽:現代的老虎長期以來被分為孟加拉虎、印支虎、東北虎、華南虎、蘇門虎、巴厘虎、爪哇虎和里海虎8個亞種。2004年,有學者通過DNA分子研究指出,印支虎當中還有一個在遺傳上明顯不同的分支,應分出作為一個獨立亞種,并命名為馬來亞虎。因此,按主流觀點,老虎共有9個亞種。 最近百年來,老虎分布區域面積減少93%,老虎總數也從10萬只銳減至3500只左右,現存成年老虎個體數量估計為2154-3159只。在9個亞種之中,巴厘虎、爪哇虎和里海虎已完全滅絕,它們只能從書本上看到圖片、在博物館里看到標本。華南虎也已經野外滅絕,只能在動物園看到。2020年9月,長沙生態動物園的華南虎“媽媽”和它的“寶寶們”。中新社記者楊華峰攝 這些老虎滅絕的原因完全由人為的捕獵和棲息地破壞造成,而且滅絕時間都在百年之內:巴厘虎于1930年代滅絕,爪哇虎和里海虎于1980年代滅絕,華南虎野外滅絕更晚,已知最后一只華南虎于1994年死在獵槍之下,至今再沒有出現華南虎的明確野外記錄。剩余5個亞種老虎的狀況也是岌岌可危,目前,數量尚且算多的東北虎和孟加拉虎,受威脅程度已是瀕危;蘇門虎、印支虎和馬來亞虎均達到極危。 因此,對如今尚且還存活的老虎,全社會應該全力推動全方位保護,可以說,包括老虎在內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已經到了迫在眉睫、刻不容緩的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河南澠池動物群的古中華虎和甘肅東鄉龍擔動物群的師氏虎,它們生存年代幾乎同時,即距今260萬-220萬年前的更新世最早期。關于甘肅東鄉縣的豹亞科化石材料,究竟是與河南澠池化石同屬古中華虎還是豹亞科新屬種師氏虎(龍擔虎),其真實身份尚有待于進一步研究,不過,該化石是老虎的祖先類型非常確定,也被認為是迄今所知與老虎親緣關系最近的屬種。2020年,孫博陽(左)在甘肅臨夏盆地野外考察,進行剖面測量。中新社發受訪者供圖 下一步研究,計劃結合河南澠池的1件頭骨和1件下頜,甘肅的1件吻部、1件頭骨及前部、2件下頜,共計6件老虎化石材料進行面部形態、下頜形態和上下牙齒形態的全面對比研究,希望能厘清古中華虎與師氏虎的關系,更加明晰老虎起源演化的脈絡。(完) 受訪者簡介:孫博陽在中科院古脊椎所展示介紹豹亞科化石標本及模型。中新社記者孫自法攝 孫博陽,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晚新生代哺乳動物演化,重點研究門類為食肉目、奇蹄目。曾以聯合培養博士生身份赴美訪問一年,并先后赴瑞典、法國、德國進行學術交流,多次參與青藏、甘肅、寧夏、云南、大連等地野外科學考察。 截至目前,已發表專業學術論文32篇,其中第一或唯一通訊作者SCI文章8篇,第一或唯一通訊作者核心期刊文章5篇,出版相關專業譯著《犬類和它們的化石近親》一部,參與中科院舉辦“當喵星人遇上劍齒虎”貓科動物劇情式科普展,獲北京科協科普大賽二等獎,擔任自然紀錄片《狗族傳奇》科學顧問,獲2021年度中科院古脊椎所科學傳播突出貢獻獎。【編輯:劉歡】
中新社柏林2月15日電題:德國前政要:無論格局如何變化,德中之間伙伴關系必須得到呵護 中新社記者彭大偉 2022年,剛剛完成聯邦政府換屆的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開始擔任七國集團(G7)主席國。在政壇完成新老交替后,人們對中德關系可以期待多少延續性和穩定性?為何中歐之間保持對話合作、互學互鑒始終具有重要意義?歐盟對華關系的“三分法”(“伙伴、競爭者和制度對手”)為何亟待商榷? 針對上述問題,中新社“東西問·中外對話”日前獨家對話德國聯邦議院議員、前副議長、德國“中國之橋”協會主席漢斯-彼得·弗里德里希(Dr.Hans-PeterFriedrich)。 漢斯-彼得·弗里德里希表示,無論德國內政如何變化,他對德中關系保持延續性感到樂觀。他指出,面對新冠疫情、氣候變化等全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各國政府應當攜手合作,中國和歐洲構成一條全球發展和穩定之軸,雙方需要緊密攜手、并肩前行。他認為,德國人可以從中國人身上學到如何更加樂觀地去看待技術領域取得的進步,并勇于開啟新的項目。 針對歐盟“伙伴、競爭者和制度對手”的對華關系定位,弗里德里希指出,歐盟和中國無疑是重要的伙伴,而競爭則主要是指雙方企業之間的競爭、而非國與國的競爭。針對“制度對手”的提法,弗里德里希指出,歐盟和中國都沒有意愿改變自身的政治制度。在他看來,歐洲人有很強的動力去確保美中對抗不走向升級,確保各方能夠在一個和平的世界里攜手合作。 以下是對話全文摘編: 彭大偉:對于中德關系,人們可以期待多少延續性和穩定性? 弗里德里希:從德國的角度來看,中國不僅在經濟和技術層面是一個重要的伙伴,在政治層面同樣如此。而反過來從中國的角度出發,德國也是其在歐洲的一個重要伙伴。正因如此,雙方的關系必須具有延續性。 無論內政格局如何變化,德中之間如此重要的一系列伙伴關系都必須得到呵護。在這一方面我也感到十分樂觀。德國現在有了新一屆聯邦政府,我預計德國與中國的關系將是德國總理府的優先事項。 奧拉夫·朔爾茨是我們德國的新一任總理。他曾擔任漢堡市市長。早在漢堡市長任內,他就為促進德國和中國之間的關系發展做了很多工作。我預計,在就任德國總理一職后,奧拉夫·朔爾茨仍將繼續這項工作。他的政策與前任總理默克爾存在延續性。2021年12月8日,德國新任總理朔爾茨及新政府內閣全體成員在柏林的德國聯邦議院宣誓就職。圖為朔爾茨宣誓就職。中新社記者彭大偉攝 彭大偉:德國和歐洲始終與中國保持對話,這一點為何如此重要? 弗里德里希:首先,我相信,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當涉及到全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要使得我們的星球免于“過載”,例如在環保、氣候、衛生等議題上,所有國家就都必須共同承擔責任、攜手合作。 我們正處在新冠大流行當中,對此有切身感受。此外消除饑餓也是重要的議題。在上述議題上,全球各國政府必須進行合作,歐洲和中國當然在這其中也承擔特殊的責任。 我們都生活在同一片廣袤的歐亞大陸上,我相信中國到歐洲構成一條發展之軸和穩定之軸。這條軸具有關鍵意義,因此德國和中國之間需要緊密地并肩前行。 彭大偉:德國新一屆聯邦政府希望改善德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和數字化等方面的表現。這會否開啟新的對華合作空間? 弗里德里希:數字化和應對氣候變化不僅是政界面臨的兩項突出挑戰,也是經濟界和全體企業面臨的一項重大的轉型進程,這一進程必須在未來10到30年內完成。因此,數字化和應對氣候變化是所有人的日程表上最優先的議題。 德國和中國剛好在上述領域擁有非常多的合作可能性。對兩國企業而言,上述領域也是舉足輕重的,氫能的利用便是其中一個例子,在其它很多具體領域我們兩國未來也肯定會有合作。當地時間2021年10月26日,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在政府卸任儀式上將任期結束通知,正式交給擔任了德國總理16年之久的默克爾。 彭大偉:默克爾在卸任總理前接受的最后一次專訪中表示,“德國和歐盟應該延續同中國的合作,并且雙方都能夠從對方身上學到東西”。您認為雙方分別可以從對方身上學到什么? 弗里德里希:總體而言,我認為我們可以從中國、從中國人身上學到如何更加樂觀地去看待技術領域取得的進步。德國在很多領域對革新、對新技術發展都過度謹慎,而中國人則首先看到其中的機遇,其次才去關注風險——德國的態度剛好相反。 我想德國人可以向中國人學習的是,如果能夠勇于開啟新的項目,并在一些地方不盡如人意甚至暫時遭遇失敗時坦然面對,同時專注于機遇,這將是很好的事情。這是我們必須向中國學習的、十分重要的一點。至于中國人能夠向我們學習什么,這得由您來解答。 彭大偉:我能想到的是氫能等綠色清潔能源和技術,以及其它更多的領域——可能用“合作”比“學習”更貼切。 彭大偉:您對歐盟提出的對華關系“三分法”(“伙伴、競爭者和制度對手”)有何看法?這種“三分法”是否會導致不同體制之間的對抗甚至攤牌? 弗里德里希:德國新一屆聯邦政府的聯合執政協議中就能找到您所提到的“三分法”。但當人們仔細看這些概念時會發現,“伙伴”是明確無誤的,我剛剛已經提到了,全球各國政府采取合作才能使我們成功戰勝全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挑戰。在“競爭”這一層面,“競爭”與其說是指中國與歐盟、中國與德國國家之間的競爭,不如說更多的是指企業間的競爭——德國企業、荷蘭企業、法國企業、捷克企業、中國企業……企業之間存在競爭。 至于“制度對手”這一提法,我必須坦誠地說,我不太清楚這到底想要表達什么,因為經過仔細思考后,我并不覺得歐盟有意愿改變其自身的政治制度,我同樣也不認為中國有改變其自身政治制度的意愿。 在這一意義上,“制度對手”的問題實際上僅涉及不同權力體系之間的競爭,尤其是美國和中國之間。作為歐洲人,我們有很強的動力去確保美中對抗不走向升級,確保我們能夠在一個和平的世界里攜手合作。(完)【編輯:孫靜波】